铝合金铸造件的气孔是常见缺陷,表现为铸件内部或表面出现圆形、椭圆形的孔洞(多为气体聚集形成),会降低铸件强度、气密性和加工性能。其产生原因与金属液吸气、气体无法排出、工艺控制不当等相关,下面
铝合金铸造厂小编说一下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类:

一、金属液吸气(气体来源)
原材料含气
铝合金液在熔炼过程中直接吸收气体:铝液易与炉气中的氢气反应(铝液温度越高,吸氢能力越强),氢气在铝液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(如 700℃时溶解度约 0.6mL/100g,凝固时骤降至 0.03mL/100g,过量氢气析出形成气孔)。
炉料(如回炉料、废料)表面有油污、水分、氧化皮:油污燃烧产生 CO、CO₂,水分与铝反应生成 H₂,这些气体被铝液吸收后难以排出。
熔炼过程进气
熔炉密封性差:空气、水蒸气通过炉门缝隙、加料口进入炉内,与高温铝液反应生成气体。
熔炼工具(如坩埚、搅拌勺)未充分预热:工具表面的水分或油污遇高温铝液蒸发,产生气体并被铝液吸入。
精炼不彻底:未使用精炼剂(如六氯乙烷、氩气)或精炼时间不足,无法有效去除铝液中的氢气和夹杂物,导致气体残留。
二、气体无法及时排出(工艺与模具因素)
浇注系统设计不合理
浇注速度过快:金属液充型时卷入空气,且流速过高导致型腔内部气体无法及时排出(如直浇道过短、横浇道截面过小,造成 “紊流”)。
排气系统不足:模具型腔复杂(如深腔、窄缝)、排气槽堵塞或位置不当(未设在气体聚集区),导致气体被困在铸件内部(如拐角、壁厚突变处)。
模具与铸型问题
砂型铸造中,型砂水分过高或透气性差:水分受热蒸发产生水蒸气,型砂孔隙率低导致气体无法逸出,形成 “呛火”(气体与金属液混合)。
金属型(压铸模)温度过低:金属液接触冷模具表面快速凝固,形成 “硬壳”,包裹住未排出的气体(尤其在铸件厚大部位,凝固速度慢,气体易聚集)。
模具涂料不当:涂料过厚或干燥不彻底,高温下挥发产生气体,被包裹在铸件中。
三、凝固过程气体析出(工艺参数控制不当)
冷却速度不均
铸件壁厚差异大:厚壁部位冷却慢,金属液凝固时气体有足够时间聚集并长大(形成集中气孔);薄壁部位快速凝固,气体来不及析出,可能形成细小分散气孔。
浇注温度过高:铝液过热度大,凝固时间延长,氢气溶解度下降更明显,析出的气体易形成气孔(同时会加剧氧化和缩孔缺陷)。
压力不足(压力铸造 / 低压铸造)
压铸时比压过低:金属液在压力下凝固不充分,气体无法被压实排出,残留在铸件中(表现为皮下气孔,加工后暴露)。
低压铸造升压速度过慢:金属液充型时压力不足,型腔气体未被完全排挤,导致气体卷入。
四、其他因素
回炉料使用不当
回炉料(如浇冒口、废品)未去除表面油污、涂层(如漆层、阳极氧化膜),重熔时释放气体污染铝液。
回炉料比例过高(超过 50%):夹杂物和气体累积,增加气孔风险。
合金成分影响
某些合金元素(如镁、锌)会增加铝液的吸气倾向,或改变凝固速度,间接导致气孔(如铝镁合金比铝硅合金更易吸氢)。